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

人影分離中村中

如我所言,自我超越帶來的往往是市場失敗。聽說中村中的新專輯賣得不好,不好到一個程度,只賣好幾千。去查過日本唱片銷量排行榜Oricon,發現中村中新專輯發售以來,未上過頭五十名。而排三十名的,以周銷量計,已經只有二三千張。以日本市場這麼大,賣這個數目,可以說是非常的少。而排頭幾位的最紅歌手和組合,卻可以高到四五十萬張,十名以內的也至少是五位數字。這可真是個「貧富懸殊」的現象。粗略估計,七至八成的收益也流向最紅的少數偶像派那裡去。其他的歌手如何生存,我也不知道。像中村中這樣,除了作曲和唱歌,似乎也沒有很多周邊的工作。唱片公司似乎也沒有投放多少資源去宣傳她。

這第三張專輯,雖然她的支持者都大讚,但對廣泛的聽眾來說並不討好。第一張專輯承接著性別認同的話題,和〈朋友之詩〉的熱潮,成績應不錯。第二張專輯走歌謠曲路線,有點老派,但強調她的「女人味」,可能也有吸引力。但我看她真正的意向和實力,是在第三張才發揮出來。那就是,不再依賴話題性和外貌,而以音樂、演唱和構思的實力,來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創作人和演出者。這才是她真正追求的東西吧。可是,這卻是最不賣錢也最難令人認同的東西。難令受眾認同,也難令公司老闆認同。這真是極其可悲的事情。

也許很多有這樣的意向和實力的創作者也面對著相同的問題。但於中村中來說,她被接受與否,她的背景還是會如影隨形地揮之不去吧。無論她是如何地低調,如何地拒絕販賣自己的身分問題,這卻肯定是右左著社會對她的看法的因素。她自己一定知道,而且自覺地以不同方式處理過。

表面上看似遇然,也不排除有巧合的因素,但「鬼」和「影子」的意象還是貫徹了中村中短短三年間的創作生涯。她在人形舞台劇《牡丹燈籠》裡扮演女鬼雪,以不可能的戀情〈朋友之詩〉為主題曲,已說明了她跟「正常世界」的關係猶如人鬼殊途。她演得那麼的投入,她的歌聲也那麼的如泣如訴,只要想到她自己的身分,就加倍地悲情。而去年負責唱作鬼太郎電影的主題曲〈起風〉,再一次發揮了她獨特的「鬼魅性」。通俗點說,就是那點「妖氣」。但中村中本人一點也不「妖」。看她上節目或其他談話錄影,她像任何一個普通女孩子一樣,不但一點不妖,甚至可以是說十分大方得體。不過,在普通之外,又加一點點深思和認真。但那背後的「妖」還是纏繞不去。我重看她的MV,有一個震驚的發現。影子的運用多次出現。在〈朋友之詩〉裡,她赤足走過沙地,走到一半,影子就站住,而她的身體卻繼續走下去。到了〈起風〉,又再出現身體跟影子的動作分離的畫面。這肯定不是偶然的。那背後的心理含義可想而知。「鬼魅」和「影子」就這樣緊隨著她。而她的歌曲最常見的意象,是風和雨。在新作〈浮雲〉中,黎明即將來臨,女主角卻害怕那將要隨之而來的陽光。陽光竟然變成了傷害的象徵。中村中最終其實並不希望明天是天晴?她希望永遠地狂風暴雨,而她就繼續扮演她的鬼魅?正常世界的陽光只會照現出她人影分離的鬼相?她在〈颱風警報〉裡就發出了這樣呼號。悲哀!悲哀!

中村中唱的都是男女愛情,但在她的所有影像裡,從來沒有男性的出現,(除了《避事主義》單曲封套後面有一個被掌摑的男子的面部特寫)。中村中跟男性親近的畫面,幾乎是個禁忌。在真人參演的木偶劇《牡丹燈籠》裡,她所飾演的雪,做的是獨腳戲。裡面沒有一個相應的男演員,去扮演新三郎的角色。真正相戀的,是人形(木偶)形式的雪和新三郎。這樣說,中村中變成了木偶的影子,她的肉身存在,竟不及木偶真實了!〈朋友之詩〉中的不可能的戀情,成為了咒語。

一個如鬼如影的女子,如何在世間生存,如何渴求適應人世但又不得不對抗人世。這,就是中村中最感動我的地方。

* 中村中的正式MV,在新專輯推出之後,Youtube上的版本都被刪除了,只剩下一些現場演出的非正式版本。所以也沒法在這裡附上有關連結。